第2945章
杜红英打了兰勇的电话。
“是的,我在国外见过很多国内出口的竹编,有篮、盘、罐、盒、瓶、屏风等等,造型精巧,编织细腻,气韵生动,竹编这一块出口创汇也不少。”
“我想搞竹编加工出口。”
兰勇愣了一下,好像就没有杜红英不想干的事儿。
“是想帮谁吗?”
以对她的了解,八成是这样的。
“今天上山挖了些野花。。。。。。”杜红英将前因后果说了:“他们公社资源很丰富,只是没利用起来,老百姓人均收入太低了。”
在这个年轻人都往外跑的年代,村里留守的年轻人已不多,但这正是他们最难。
不出去挣钱不是因为他们懒,而是上有老下有小,根本就走不了。
“你想搞也行,只不过,得培训。”
出口这一块兰勇早已做得相当厉害,不就是公司里面再加一单业务吗,完全没问题,问题是,质量得保证,最好还要创新。
“千篇一律的东西也没什么竞争力。”
就像陶瓷一样,传统的叫罐罐厂,生产的就是碗、泡菜坛子,水缸之类的。
有朱卫全的陶瓷厂生产的东西体积比传统的这些生活用品小数倍,价格却高出数倍。
同样的道理,竹编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挑担的篓子、晒稻谷的竹垫、买菜要用的菜篮子、盛果粮的食篮、睡觉的凉席。。。。。。
兰勇的意思是要具有艺术性和生活实用相结合,具有一种美学。
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要突破。
在农村,男人们大多数都会有会编篾活。
就像木匠出身的杜天全,编个背篼竹筐什么的完全没问题。
但是,要编复杂的东西就需要请教师傅了。
“我不会编烧箕,还有烘笼钵钵,扯不圆。”杜天全知道自己的缺点。
“要说编竹篾,还是要以前我们三姑爷才能干。人家编的都是能用就行,三姑爷编的东西不仅能用,看着还很乖。”陈冬梅突然想起来了:“等着,我还有一个他编的针线篼篼,”
冬梅娘去房间立柜里翻了出来。
“你看,这个篼篼。”
这是一个篮子形式的篾货,颜色已泛黄,可见年代久远了。
让杜红英惊讶的是,中间还是有红色的一个“福”字。
年代久远,红色有些褪色,杜红英用手摸了摸,确定了是竹子编的。
“他老人家编的东西纹路很清晰不说,样式也很好看。”陈冬梅拿起翻过去翻过来的看:“这个是那年他满八十,因为生活紧张没请客,我和你大姨幺姨还有你两个舅妈一起去了,你两个舅妈每人送的是十个鸡蛋,你幺姨背了半背篼干菌子干笋子,我背了几斤苕干,你大姨送的是一斤白糖,老人家高兴得不得了,走的时候,每人送我们一个他编的篼篼,你幺姨拿的是一个密背篼,我拿的就是这个。”
“这个有些年头了噢?”杜红英印象中她小时候好像就看到过。
“快三十年了吧。”陈冬梅道:“一般普通的篾货用不了这么久,这个老人家做事把细,所有做过的篾货都精心处理过的,再加上我爱惜着用,所以这么多年了看起来都还好好的。”
“这个老人家做的篾货确实好。”杜天全也甘拜下风:“听说大老表从小就跟着三姑爷学的篾匠,他应该也会编。”
“会编,早几年我还看他编了赶场卖呢。”陈冬梅感慨道:“他岁数比我们还大,这几年都没走动了,不知道什么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