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狗则跑到王翠的房间里,时不时的听到房间里传来的哭声。
利用听声辨位,夏远还听到了楼上的动静,细微且带着几分凌乱的脚步声,隐约还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前线的部队撤下来了,淞沪会战失败了,组织上的意思是什么?”
“这件事情比较麻烦,从沪上的同志传递回来消息,日军增援部队在金山卫登陆,打开了沪上战场南翼的大门啊。”
声音小了几分,听得不太清楚。
夏远也基本能够猜测到对方的身份了。
淞沪会战结束以后,沪上派遣军虽成功拿下沪上,但并未让日军将领感到开心。
在沪上遭到国军激烈反击,让不少师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日本人想要复仇。
1937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三。
杭州湾金山卫有大雾大潮,携带着一股不安的气息,在海面上绵延开。
凌晨五点半,80余艘军舰突然出现在金山卫附近的海面上,在军舰炮火掩护下,日军第10军10万余人在金山卫登陆,迅速打开了淞沪战场中国军队南翼的命门。
11月3日,是日本明治天皇的生日,沪上派遣军松井石根,希望能作为‘沪上征服者’来庆祝这一天,但沪上战事旷日持久,令他感到意外和不快,甚至在日记中写道,庆典在这样的情况下举行,令人倍感屈辱。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猖狂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然而淞沪战场打了将近三个月,日军多次增兵,也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胜利,日军参谋部决定继续增加兵力,南北夹击驻守苏州河南岸的国军。
10月20日,日军统帅部下令,从中国华北和日本国内抽调部队,以第6、第118、第114师团为基干,组成第10军。
登陆地点选择了金山卫。
沪上地形特殊,向大海突出,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尖锐,上边是长江,下边是杭州湾金山卫,想要攻打沪上,唯一的办法就是从上边或者下边登陆,进行南北夹击。
此次登陆的司令官是柳川平助,此人原是驻台军司令官,曾参加过日俄战争,以惯用迂回战术而著称。
临战前,他训诫士兵,山川草木皆是敌人。
此时,日军在沪上的兵力达到了6个师团,牵制苏州河南岸的国军,并以三个师团,接近十万人的在杭州湾登陆,包抄在沪上的中国军队。
4日,日军第四舰队以大小155艘舰船,进入杭州湾金山海域。
5日拂晓,趁着大雾涨潮,第10军从延绵几十里的海滩上登陆金山卫。
防守杭州湾北岸90公里岸线的原本有第8集团军所属两个师的兵力。对于金山卫的地位,中国方面并非是毫无考虑,第八集团军司令官张发奎了解历史,戚继光于闽浙**寇时代,日本曾在金山登陆而扰乱浙境。
日军很有可能会以历史作为依据,把这段历史重演的可能。
张发奎曾实地考察了金山卫,在那里配置了一个炮兵连和一个步兵营,并再三叮嘱对海上要再三戒备。
而光头对杭州湾的重要性也相当清楚,沪上‘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光头在杭州湾附近部署了三个师的兵力,用来抗击日军登陆,但由于沪上市内越大越激烈,部队不断地向北调动,最后在杭州湾只放了一个。
随着时间推进,淞沪前线战事已经扩大,兵源枯竭,中国军队日益维艰。
大场失守后,苏州河南岸也危急,浦东同时骤然吃紧,张发奎于11月3日抽调防守杭州湾的第62师主力进驻浦东,而就在第62师主力到达浦东第二天晚上,日军就在金山卫登陆了。
在杭州湾北岸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只剩下第62师两个步兵连、炮兵第2旅第2团6连,及少数地方武装防守,既没有重炮,有没有像样的工事,面对日军舰炮、飞机连续轰炸4个多小时,防守的中国军队被彻底击溃。
杭州湾防务的失误,彻底改变了整个淞沪战场的战场走向。
光头更是在日记中记载:“使金山卫、乍浦一带,负责无人,不注重侧背之重要,只主意浦东之兵力不足,调金山、乍浦,大部移防浦东,乃使敌军得乘虚而入,此余战略最大之失败也。”
记载日记,组织不了灾难的降临,一旦日军从沪上南北形成合围,不仅严重威胁60多个师,几十万参加淞沪抗战的中国军队,还将危及嘉兴、杭州、苏州、无锡和金陵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