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6章波斯湾阴谋
秋季的阳光撒向大地,撒下一片波光粼粼,一艘舰船孤独地飘荡在大海上,高昂着风帆向西北驶去。
舰船北方,昏黄的大6映入眼帘,岸边的低矮山丘连绵起伏,宛如匍匐在海岸边的沉睡巨兽。
光从风帆上来看,这艘舰船隶属于马林迪苏丹国,东非海岸上最著名的贸易城邦之一,深度参与印度洋西北部的商业贸易,和蒙巴萨,摩加迪沙等贸易城邦争锋相对。
近几年来,蒙巴萨城邦已经彻底消亡,马林迪城邦则越来越富有,他们的舰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印度洋上,将阿拉伯半岛的乳香,没药和印度次大6的胡椒,八角运回东非,再转而向南。
但是,眼前的这艘舰船明显不是阿拉伯式帆船,具有鲜明的欧洲特色,整体上美观而强大,汇集了整个基督教世界造船业的精华,在武力上遥遥领先于阿拉伯帆船,已经远非阿拉伯人可比。
在舰船的船舷上,一行鲜艳的繁体拉丁文雕刻出这艘舰船的名字,也暗示了它的来源。
海洋之花。
海洋之花号是一艘中型卡拉维尔帆船,船舷高耸,度较快,火力不俗,用上了最新式的侧舷火炮。
从细节上来看,这艘舰船跟普通的卡拉维尔帆船略有区别,部分结构完全是为了远洋航行而存在,更加高耸的船舷明显是针对阿拉伯登舷战术的反制性措施。
除此之外,这艘帆船还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显然是设计师为某一位顾客量身设计并建造出来,在设计途中听从了顾客本人的不少意见。
船长室中,一位年轻人叼着烟斗,写着自己的航海日志,时不时拿出海图和指南针,比对自己的方向。
他叫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在六年前被东罗马皇帝伊萨克三世和皇后莱昂诺尔收为教子,从一名私生子后裔摇身一变,成为整个地中海世界有名有姓的大人物。
阿尔布克尔克是葡萄牙王国阿维什家族的私生子后裔,和皇后本人有着不浅的血缘关系,在莱昂诺尔皇后的支持下,很快融入了皇室群体,还在东罗马中央谋取了一份职位,成为印度事务办公室的一名职员。
印度事务办公室是东罗马皇帝专为东印度商贸组建的部门,直属于皇帝本身,不对任何政府机构负责,现任主管是印度总督,蒙巴萨伯爵,元老院二级元老埃斯特旺·达·伽马,同时也是东印度舰队的总指挥。
阿尔布克尔克来到东帝国后,立马被迦太基和君士坦丁堡浓厚的航海氛围深深吸引了,在他看来,自从恩里克王子死去后,里斯本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这种氛围,已经被东帝国甩开老远。
前往远方,探索未知,搜敛财富,传播耶稣基督的福音。
在阿尔布克尔克心中,这是昂扬的象征,这是富饶的象征,这是奋进的象征。
在东罗马帝国学习和任职的这段日子里,阿尔布克尔克逐渐认识了其他的皇室成员,和他们有了一些私人交往。
阿尔布克尔克最喜欢的是皇太子查士丁尼,在他看来,这位皇子宽容大度,行事洒脱,充满自信,用实打实的利益来回报忠诚,愿意与最底层的士兵和水手同甘共苦,愿意和最卑贱的奴隶主和部落酋长把酒而欢,对耶稣基督的信徒报以善意,对耶稣基督的敌人施以最残酷的处罚,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和皇帝本人颇为相似,完全就是理想中的基督教君主。
他也对遵从上古骑士之道的皇次子阿莱克修斯比较尊敬,但也仅限于此,并不认为爱与仁德可以轻易感化异教徒,就该使用火枪和刀剑。
阿尔布克尔克自成年后便一直希望参与海洋探索,皇帝对此颇为赞许,自己出资为他订购了一艘最新式的卡拉维尔帆船,并将其命名为海洋之花号。
来到印度洋后,担任钦差大臣的阿尔布克尔克在东罗马帝国的几个总督区来回往返,一方面作为印度事务办公室的职员统筹地方情况,一方面测绘海图,构思计划。
几個月前,阿尔布克尔克从东非总督区的蒙巴萨港返回莫桑比克总督区的索法拉港,配合当地的东罗马驻员收取索法拉城邦的黄金贡赋,也在此期间收到了来自帝国中央的密信。
收到密信后,阿尔布克尔克立马行动起来,重新回到马林迪港,换上了马林迪城邦的旗帜,并得到了他们的通商文书和登记证明。
颠簸起伏的船长室中,阿尔布克尔克继续写着自己的日志。
这几年下来,他早已适应了海洋上的生活,连新色雷斯附近的汹涌波涛都熬了过来,何况是现在的小风小浪。
阿尔布克尔克望向窗外,荒芜的大地已经清晰可见,岸边的零星村庄和破旧渔船没能引起他的兴趣。
埋下头,阿尔布克尔克看向自己的日志。
“1o月1o日,海洋之花顺利通过了霍尔木兹海峡,进入印度洋西北部的狭窄海湾,波斯湾。”
“波斯湾沿岸非常贫瘠,看不见一点绿色,无论是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还是东北部的波斯大6,全都是一片昏黄,让人感到分外压抑,真搞不懂这里的异教徒都是怎么活下来的。”
“相比于这里,我更喜欢充满生机的印度,目前,东帝国在印度半岛上还没有占据任何一座港口,仅在半岛东南部的锡兰岛上获得了前进基地,整座岛屿的部落大多跪倒在双头鹰的旗帜下,为我们的水手和舰船提供补给。”
“锡兰岛的土著实在太落后了,印度人的文明光辉似乎从未照耀到这里,他们大多使用石器,铁器极其稀少,还多为印度产物。”
“锡兰岛本身也没什么黄金白银,但听陛下说,这座岛屿可以种植价值高昂的茶叶,陛下还特地派人前往东边的群岛购买茶籽,也不知道能否成功,我没试过,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