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好啊!搞战鼓的同志在大漠里边努力,以高振东同志为代表的其他科研人员也在外面倾力协助,内外结合,搞得很好!”
以“xx同志为代表”,这话可就不简单了。
说完,他也兴致勃勃的在站在地图前,拿起尺子画起圈圈来。
比划了半天,他放下尺子:“这个消息,要马上公布出去,让我们的敌人,先习惯习惯,涨涨自己人的士气,灭一灭敌人的威风,不是只有他们才有这个东西的。至于人员,就暂时只能委屈他们了。”
——
两天后,高振东在上班的时候,看到了这个让他大为欣喜的消息。
《日报》的头版头条。
——《我国第一枚国产弹道导弹试射成功》
没有副标题,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射程17oo公里,里面与实际参数有关的就这一条,其他都没有透露。
“……战鼓二号的成功试射,表明我们已经掌握了可靠的远程弹药投射能力……该导弹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好、反应度快等优点……”
“……该导弹的试射,是我国增强自身防卫力量的努力,不针对任何国家及地区……”
射程作为威慑的一种体现,自然是要公开出来的,大意就是告诉射程里的潜在敌人,我现在能够得着你了。而且不但够得着,反应还很快!
实际上,除了精度之外,还没有公开的另外一个参数是投射重量,这个重量,是1。3吨。
虽然裂变弹还在搞,但是其重量是大致能预估得到的。这年头的裂变弹重量可不低,还没有到弹头小型化的程度。
理论上,铀裂变弹的重量不可能低于52公斤,这是它的临界质量。钚弹就好一些,临界质量在16。5公斤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即使钚弹更复杂,大家也更倾向搞钚弹的原因。
至于聚变弹,比裂变弹要重,因为它除了聚变装药之外,必定还有一枚裂变弹作为扳机。
这个参数虽然没有公布,但是高振东大致是心里有数的,因为不到这个投射重量,战鼓二号就失去了意义。
从其他描述上看,很明显,自己建议的偏二甲肼已经用上了这个新弹,自己提供的偏二甲肼合成工艺应该是得到了成熟运用。
高振东非常清楚,原本的战鼓二号用的液氧煤油动机,无论如何是够不上“反应度快”这个描述的,同时,射程也从13oo跳到了17oo,也不知道搞导弹的同志们,都给这东西吃了什么灵丹妙药。
只是简简单单把液氧煤油换为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效果可没这么好,偏二甲肼的理论比冲,实际上比液氧煤油还低一点,想来在动机和弹的总体设计上是搞了很多门道的。
比如高振东自己就知道,闭式循环比开式循环,动机的实际比冲就要高那么几十秒。
蔡总、张师兄他们干得漂亮!
高振东抓着报纸,兴奋的跑到食堂。
“傻柱,今儿晚上整点儿哈,下班了去我家拿东西。”
傻柱看见高振东手上的报纸,知道大概又是有什么好消息了,高振东都已经养成习惯了,报纸上有什么好消息,就要找他张罗着,和哥们几个搓一顿。
高振东在高兴,身处大漠另外一个基地的同志们,看见这个消息,是既高兴又心焦。
一位同志拿着报纸,跑进了一间多人办公室。
“同志们,好消息好消息!我们的国产中近程弹道导弹,试射成功了!射程17oo公里!”